新興牙科與骨科填料 傳統豬骨價值升級
- 發佈日期:
- 資料來源:臺北醫學大學
為維持拔牙後的齒槽骨脊體積,並避免異體骨之免疫排斥、晚期感染及癒合緩慢等缺點,已有許多科學家嘗試在拔牙傷口中,置入各種不同的生物材料,希望能得到理想的骨癒合結果。在這些生物材料的選擇當中,動物來源的異種骨原料,是將動物骨經過特殊處理後所剩下的無機成分支架,其中以牛骨的應用最為廣泛,但也存在著導致庫賈氏症或狂牛症之疑慮。
目前,由臺北醫學大學的研發團隊經由執行農業科專計畫,發現豬骨作為補骨材料的特性優於牛骨,因其孔洞結構接近人骨,因此針對血管新生、吸收及骨傳導性與生長性等,表現都優於牛骨且人畜感染風險較低。該研發團隊於試驗過程,以TGAP驗證的畜牧場為豬骨來源,製作成顆粒狀的填料,而該填料經ISO-10993規範之生物相容性檢測,確認完全符合安全材料,後經亞慢毒性試驗與動物試驗結果證實無副作用與毒性反應,且其成效更優於市售他材!目前該研發團隊已將計畫執行成果完成新型專利申請與技術轉移,大幅展現研究單位技術商轉之價值與實績!
- 計畫名稱:利用豬骨開發牙科/骨科臨床用生醫材料
- 執行單位:臺北醫學大學
▲圖1、骨粉成品。
▲圖2、成品組織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