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毛木耳-循環農業經濟加值應用 開啟生醫素材新明星!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是臺灣常見的食材,外觀與黑木耳相似,因其表面佈滿灰褐色絨毛而得名,在臺灣以嘉義縣中埔鄉為主要生產地,其產能占全臺毛木耳產量80%以上。傳統上,毛木耳在採收後,蒂頭常被農民或消費者丟棄,或轉應用於一般用途如肥料與飼料等。然而,國立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研發團隊,在執行農業科專計畫發現毛木耳子實體(鮮食部位)及蒂多醣頭萃取物的成分,在免疫上具有拮抗作用,可開發為功能性素材或產品之潛力。

多醣成分在蒂頭與鮮食部位之功效與含量不同,經動物試驗證實,鮮食部位之多醣具調節細胞免疫效果,而蒂頭部位之多醣則具不同免疫調節效果,可降低發炎反應,極具輔助傷口癒合、抗發炎及抗老化等護膚素材之潛力。目前,研發團隊已完成3項技術移轉案以及投入產學合作,預期將可提升毛木耳生產者收益,更能提供安全性生醫素材及免疫調節等相關機能性保健產品之原料新選擇!

  • 計畫名稱:毛木耳全株分級利用之高價值產品開發
  • 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圖1、毛木耳子實體(大耳)

▲圖1、毛木耳子實體(大耳)。

圖2、毛木耳子實體(小耳)

▲圖2、毛木耳子實體(小耳)。

圖3、毛木耳蒂頭

▲圖3、毛木耳蒂頭。